您的位置:首页 >栏目首页 > 宏观 >

探访凌家滩,叩问5000多年前的“智造”之谜

拼版照片: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正反面,在这个玉人背后可以看见一个0.15毫米的隧孔(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供图)。新华社发


【资料图】

新华社合肥8月10日电(记者李亚彪、郭晨、栾若卉)0.15毫米——这是一个仅可供两根头发丝穿过的隧孔直径,这个隧孔存在于一枚5000多年前的玉人雕件身上。

今天,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车间产线上,打孔、切割等工艺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操作。然而,在没有金属钻头、激光钻孔技术的新石器时代,这种微型管钻工艺是如何完成的,让人匪夷所思。

带着这个神奇隧孔的玉人,来自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。从这里被考古发掘出土的上千件玉器,其精巧的制造工艺让无数研究者为之着迷。

“凌家滩玉器与浙江良渚文化玉器、辽宁红山文化玉器,同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用玉高峰期的杰出代表。”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说。

这是8月3日拍摄的凌家滩遗址。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

凌家滩遗址地处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北岸、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东南端,曾出土玉龙、玉鹰、玉璜等1000多件玉器。

这座距今约5800年到53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,被纳入国家文物局“考古中国: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”重大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。而玉器的制造过程,是诸多待解的千古谜团之一。

“墓葬区出土了一枚保存完整的石钻,或许可以帮我们触摸到远古时代玉器制造的蛛丝马迹。”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作人员贾蕾指着已完成发掘的23号墓坑说。

玉器制作离不开穿孔技术。从实物看,这枚选用砾石作为材质制成的石钻长约6.3厘米,上下两端各有一个螺旋纹状的钻头。考古发现,钻头有使用过的痕迹。

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石钻(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供图)。新华社发

“石钻的钻头显示出,5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知道旋转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了。”贾蕾说,“钻身还有凹槽,可以像钻木取火那样,用于固定绳子或皮带来回拉扯,在玉石上钻孔、打眼。”

研究人员认为,石钻融合了机械力学、几何学等基本原理,展现了中国古人对工具制造和使用的智慧。

凌家滩遗址文明探源馆展厅中,展板上的线锼、切割等远古玉器制作技术也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。

“凌家滩出土的玉双连璧应该就是先打磨,再钻孔,最后通过线切割技术完成的。”唐军说。北京冬奥会奖牌“同心”的设计灵感就来自它的造型。

拼版照片:上图为北京冬奥会奖牌(背面)(北京冬奥组委供图);下图为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璧(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供图)。新华社发

不过,马鞍山市文管中心文保部主任杨彭认为,既使线切割技术在当时的凌家滩已极为成熟,但如何能切割出完美的圆,至今并没有找到让人信服的答案。

对这些远古制造工艺的猜测和讨论远不止于此。以出土的斧钺类玉器为例,其刃口部位像用今天的车刀制作出来一样,圆弧形的刃部即便用今天的电动砂轮打磨,也具有相当难度。研究人员猜测,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或许存在原始车床之类的制造器械。

研究发现,这里玉器体现出的琢磨纹线、表面磨光等手法,就像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一样。“这说明,凌家滩玉器制造技术也许已经出现了规律性传承。”一位研究人员说。

除玉器之外,凌家滩还出土了大量玉石边角料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等人推测,5000多年前,这里的玉器制造可能存在专门化和规模性生产。

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表示,凌家滩与距其200公里外的良渚遗址玉器有诸多相似之处,两地玉石制造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。“事实上,良渚文化玉器制造的各种技术,除微雕式的线刻不见于凌家滩外,其他技术在凌家滩都已经采用。”

研究人员认为,凌家滩玉石制造业见证了长江下游用玉观念和技术体系的形成,并在同时期与良渚等地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,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。

凌家滩石钻的资料视频,曾在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亮相。而凌家滩所在的含山县制造业由来已久,被称作“华东铸造之乡”。近两年,这里的铸造产业正从过去的高污染、高能耗的铁基黑色铸造为主,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新型铸造转型。

在古老的凌家滩文明一点点重现天日的同时,含山县制造业也在日复一日的传承中得以重生。

“远古先民们的制造智慧,在今天的制造业发展中不断被传承创新。”含山县委书记钱俊说,“我们正汲取凌家滩先民的文明滋养,推动含山县制造业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。”

拼版照片: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正反面,在这个玉人背后可以看见一个0.15毫米的隧孔(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供图)。新华社发

新华社合肥8月10日电(记者李亚彪、郭晨、栾若卉)0.15毫米——这是一个仅可供两根头发丝穿过的隧孔直径,这个隧孔存在于一枚5000多年前的玉人雕件身上。

今天,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车间产线上,打孔、切割等工艺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操作。然而,在没有金属钻头、激光钻孔技术的新石器时代,这种微型管钻工艺是如何完成的,让人匪夷所思。

带着这个神奇隧孔的玉人,来自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。从这里被考古发掘出土的上千件玉器,其精巧的制造工艺让无数研究者为之着迷。

“凌家滩玉器与浙江良渚文化玉器、辽宁红山文化玉器,同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用玉高峰期的杰出代表。”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说。

这是8月3日拍摄的凌家滩遗址。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

凌家滩遗址地处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北岸、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东南端,曾出土玉龙、玉鹰、玉璜等1000多件玉器。

这座距今约5800年到53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,被纳入国家文物局“考古中国: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”重大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。而玉器的制造过程,是诸多待解的千古谜团之一。

“墓葬区出土了一枚保存完整的石钻,或许可以帮我们触摸到远古时代玉器制造的蛛丝马迹。”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作人员贾蕾指着已完成发掘的23号墓坑说。

玉器制作离不开穿孔技术。从实物看,这枚选用砾石作为材质制成的石钻长约6.3厘米,上下两端各有一个螺旋纹状的钻头。考古发现,钻头有使用过的痕迹。

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石钻(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供图)。新华社发

“石钻的钻头显示出,5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知道旋转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了。”贾蕾说,“钻身还有凹槽,可以像钻木取火那样,用于固定绳子或皮带来回拉扯,在玉石上钻孔、打眼。”

研究人员认为,石钻融合了机械力学、几何学等基本原理,展现了中国古人对工具制造和使用的智慧。

凌家滩遗址文明探源馆展厅中,展板上的线锼、切割等远古玉器制作技术也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。

“凌家滩出土的玉双连璧应该就是先打磨,再钻孔,最后通过线切割技术完成的。”唐军说。北京冬奥会奖牌“同心”的设计灵感就来自它的造型。

拼版照片:上图为北京冬奥会奖牌(背面)(北京冬奥组委供图);下图为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璧(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供图)。新华社发

不过,马鞍山市文管中心文保部主任杨彭认为,既使线切割技术在当时的凌家滩已极为成熟,但如何能切割出完美的圆,至今并没有找到让人信服的答案。

对这些远古制造工艺的猜测和讨论远不止于此。以出土的斧钺类玉器为例,其刃口部位像用今天的车刀制作出来一样,圆弧形的刃部即便用今天的电动砂轮打磨,也具有相当难度。研究人员猜测,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或许存在原始车床之类的制造器械。

研究发现,这里玉器体现出的琢磨纹线、表面磨光等手法,就像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一样。“这说明,凌家滩玉器制造技术也许已经出现了规律性传承。”一位研究人员说。

除玉器之外,凌家滩还出土了大量玉石边角料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等人推测,5000多年前,这里的玉器制造可能存在专门化和规模性生产。

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表示,凌家滩与距其200公里外的良渚遗址玉器有诸多相似之处,两地玉石制造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。“事实上,良渚文化玉器制造的各种技术,除微雕式的线刻不见于凌家滩外,其他技术在凌家滩都已经采用。”

研究人员认为,凌家滩玉石制造业见证了长江下游用玉观念和技术体系的形成,并在同时期与良渚等地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,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。

凌家滩石钻的资料视频,曾在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亮相。而凌家滩所在的含山县制造业由来已久,被称作“华东铸造之乡”。近两年,这里的铸造产业正从过去的高污染、高能耗的铁基黑色铸造为主,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新型铸造转型。

在古老的凌家滩文明一点点重现天日的同时,含山县制造业也在日复一日的传承中得以重生。

“远古先民们的制造智慧,在今天的制造业发展中不断被传承创新。”含山县委书记钱俊说,“我们正汲取凌家滩先民的文明滋养,推动含山县制造业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。”

关键词:
最新动态
相关文章
探访凌家滩,叩问5000多年前的“智造”之谜
冻过的海鱼块怎么做好吃又简单_冻过的海...
第三批出境团队游名单公布!国际航班有...
东方雨虹(002271):零售渠道高增长 盈...
祝贺!我国成功发射陆地探测四号01星
郭学俊:村民把他当亲人